“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多主体、多环节、多要素、多层次的综合性育人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近日,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三全育人”要发挥育人合力,关键是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推动育人主体协同。“三全育人”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横向需要多部门(单位)协同配合、互相支撑。从宏观层面来看,学校党委要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强化对“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成立“三全育人”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将“三全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规划、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从中观层面来看,要压实各部门(单位)的责任。从微观层面来看,要全校教职员工联动。系统梳理归纳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教职工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各环节,打通“三全育人”的*后一公里,着力构建“纵向全链接,横向全覆盖、全校一盘棋”的协同育人格局。 推动校企育人协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高等性和生产性赋予了“三全育人”新的内涵和语境。一是要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采用“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模式,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委员会),在其指导下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共建实训基地、互聘人员师资、共评培养质量,形成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协同育人机制。二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进“双高计划”建设,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为依据,持续推进专业链、人才链融入企业产品链、价值链,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联合承接生产性实习实训项目,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三是要建立健全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要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类型和素养的新要求,探索以“工匠精神”为中心,融合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育人模式,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 推动课程育人协同。一是加强统筹**。建立党委统一**、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方案,确保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二是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要发挥好协同效应,深挖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贯穿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环节;创新教学模式,形成整体“教育场域”。三是要创新课程评价机制。在精品在线课程、优质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设置“育德效果”的观测点,改革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四是要打造一支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能工巧匠、职场精英、企业骨干等各类人物组成的教学团队,组成“育人共同体”,共担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